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文獻評析之重點

章節重要性來說:

「方法」>「結果」>「討論」>「前言」

原因如下:

1.      「方法」最重要的原因為:

其所涉及的研究設計、樣本特性、評估結果,是研究報告中唯一不可變動的,且研究設計與樣本特性,就先天上決定了研究結果之可靠性以及可類推程度

2.      「方法」>「結果」之原因為:

雖說結果亦不太能變動,但產出結果的統計方法是可以調整的,端看研究者如何分析。

3.      「討論」與「前言」較不重要之原因為:

內容多涉及主觀,較不可靠,受研究者個人因素影響大。

4.      「討論」>「前言」之原因為:

「討論」的內容比起「前言」可提供更多資訊,雖多臆測,但重要程度個人認為大於「前言」

 

以各章節之評析重點:


「方法」樣本部分:

1.      收案樣本與研究目的是否相符,是否有足夠代表性?

2.      收案方法是否為隨機,若非,則代表性如何?(臨床研究幾乎不可能)

3.      樣本數大小是否足夠讓結果呈現穩定?

4.      流失率是否有交代?此數值可代表研究之可行性。

「方法」設計部分:

1.      通用部分:

評估工具所評估到的標的是否與研究目的相符?

概念是否誤用或是過度推論?

概念上有沒有可能有交互作用/相關bias

補:研究用評估工具可容許較不可靠之工具,因可以平均掉隨機測量誤差

2.      若為介入型:

是否盲化?是否有控制組?控制組是否與介入組均質?是否隨機?評估方式是否會影響到評估結果?是否追蹤?missing data如何處理?是否使用ITT?是否符合前言所闡述之概念?介入/評估概念是否有明確的操作型定義?是否確實量化兩組之相關數值?

3.      若為描述型:

相關性多高?是否足夠精確?研究者是否以放入足夠的相關概念?

4.      若為發展工具型:相關心理計量特性是否是最重要的幾項(ICC> Cronbach’s alpha、建構效度>發散/收斂效度);樣本能力是否平均分散?工具是否可呈現樣本能力差異?過去是否有相關工具?不可與療效驗證混用(需要假定一方能力是不變動的)

 

結果章節

1.      數據呈現是否有依據研究目的?

2.      注意raw data! 原始資料可提供推論統計所無法提供的資訊

3.      效果量之大小?

4.      結果是否明確/精確?

5.      統計方法是否可能有誤用的情況?

 

討論章節

1.      是否針對個別研究目的與統計結果進行彙整以及解釋?

2.      注意之時態與助動詞問題,代表研究是否有過度類化/進行彙整?

3.      注意語句之概念是否為研究結果(以研究為基礎之概念)?或是欲類化至一般概念/族群(例如收案:急性SZ,但類化至全部的精神疾病)

4.      研究者是結果解釋是否合理(但不易,因需要相關背景知識,但也不太重要)

 

前言章節

1.      研究假設是否清晰/具有方向性?

2.      是否提供重要概念之定義?

3.      是否明確提及過去研究之不明確處/不肯定處?

2 則留言:

  1. 「方法」>「結果」>「討論」>「前言」
    以章節稱之比「段落」合適
    英文為 SECTION

    回覆刪除

CAT終止條件注意事項

  CAT 終止條件設定:   共會有三種考量: 分別為: 1.       MRR :某個人的信度到達 N 後,即停止施測。 2.       LRI : 某個人 增加信度小於 N 3.       MRR or LRI   首先: CAT 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