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第三次開會紀錄20181224


Q1:給個案看的影片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優點:不須個案再切換角度,即可進行情境測試
第一人稱缺點:需要為個案做許多設定,如:性別、聲音、回應口氣等等(可能不符合個案在實際面對問題的情況)
第三人稱優點:客觀:且界定問題、發展策略;預想後果向度等較好施測;且有APISS作為示範
第三人稱缺點:進入執行策略向度時,需要個案額外轉換視角,不利施測。
目前在測試階段可以兩種人稱都試看看,但先以第一人稱為主,實際測驗後看預先設定個案會不會對個案在施測時造成影響。

Q2:施測流程設計(見圖檔)
在界定問題向度時,原先的施測指導語為:請問這個情境有問題嗎?如果有,請向治療師說明。而此方式在評分時則會出現下列問題:

我們設計時,設計有問題的
我們設計時,設計無問題的
個案回答時覺得有問題的

回答一致,且可以清楚描述問題
回答一致,但無法清楚描述問題
回答一致,無法描述問題
回答不一致,但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看法(描述合理)
回答不一致,但立論不清
回答不一致,無法描述

個案回答時覺得沒問題的

不知如何處理,因為這邊就沒有問題向個案詢問,無從得知個案的看法
回答一致

因此決定更改兩部分:
1.施測指導語部分:更改為這個情境出了什麼問題(1)
但需要重新想,如果個案回答錯問題,要如何處理?
Q2-1-1:要如何在施測中給個案回答錯問題的提示/指導
Q2-1-2:須重新設計施測流程,不可以因為個案回答不出界定問題向度答案使得後面其餘向度皆是0
2.將原先設計的201題題目的主觀判斷/無問題部分拿掉,或是更改情境,讓衝突激化,使人一眼即可看出這是客觀上,有人際衝突的情境

1:問題一字過於模稜兩可,建議改為人際問題/人際衝突

Q3:原先的情境分類情緒部分嘗試更改為對方的態度
於在馬祖期間做整理

Q4指定任務形式的情境的處理
建議更改情境內容,使衝突更激化(客觀上有人際衝突),或是拿掉類似的題目
可以透過增加鏡頭來增加故事性

Q5:在第一人稱的角度下,需要幫個案設定過多條件,如:反應/對話等等
-盡量減少。

Q6:情境設計的重複性:
1.同一個情境,對方更改表達口氣,如:開玩笑、嚴肅等等
2.同一個情境內容,但遇到的腳色不同:如被家人/朋友/同事借錢
3.同一個情境,對方換個說法。

第一種情況可以保留(回應對方的態度分類)
第二種情況,要確認表達的對象會不會使個案的表達方式出現大的差異(倫理/利益問題):如個案會對朋友說髒話,但不會對老師說髒話。如果情境有差異,就可以保留,如果回答的對象特質太類似則可刪除
第三種情況:需更改情境,讓個案明確知道此題的問題
如:
車上的乘客:不好意思,你不覺得你們有點吵嗎?
車上的乘客:不好意思,可以小聲點嗎?
兩者乘客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相同的(請個案安靜),只是語氣上強烈與否。
建議更改情境,使語氣強烈,讓問題更明顯。

Q7工作題的情境代表性會不會不足?
我們無法窮舉所有個案會遇到的情境,也無法確保個案會有我們設計工作情境的相似經驗,故認為不必增加(最多可以增加代工廠類型的題目)

Q8:拍成影片時,需要上字幕嗎?因企劃書中提到減少文字說明
要,可作為輔助。企劃書所述為相較於紙本測驗而言

Q9:個案在情境中遇到的腳色繁多,會造成1.個案需要迅速理解他現在是誰及他面對的是誰2.有些腳色難以區辨。
-不要使用紅箭頭/稱謂標註在個案旁,希望畫面簡潔
-可以在題目開始前,先做題目簡介。

Q10:需要幫個案取名子的題目要留嗎?
不要。


總結及後續任務進行:
會在下次去馬祖期間,
1.200題情境中,挑選100題是符合上述要求的題目,並修改期內容,使衝突激化。
2.嘗試設計新的施測流程表
3.評分部分可先放一邊

任務時數紀錄:
11/7~
想出剩餘50個情境及200題題目的分鏡頭:25小時
打字及整理word11小時
製作PPT2.5小時
開會:2小時
小計:40.5小時
加原先的14小時
總計:54.5小時


此次開會的心得:
當兵會變笨,而且很久沒有跟人類對話開口,所以要開會還滿緊張的XDD
進正題:這次報告學姊提出的問題我應該算是都有事先想到,所以PPT上都有準備(慶幸),但至於報告的流程則不太滿意,基本上報告就是學姊提到了某個問題,我就轉到那頁PPT去,但其實我一直記得老師說報告要用TOP-DOWN的形式,架構會比較完整,也比較容易讓人明瞭,在製作PPT的時候其實已經有特意注意了,但結果還是差強人意。
另外由於電腦當機,又拖延了許多時間,真是深感抱歉。


最後來個馬祖小心得:

老實說去馬祖還滿好玩的拉,大概好玩1天吧XDD,而且這次去的南竿是馬祖最大/繁榮的島,算是滿便利的,島上有四間7-11、還有星巴克跟八方雲集喔(amazing!)
但馬祖當兵應該比在台灣當兵好上許多,不管是長官/同梯/生活環境/宿舍的整潔等等,沒有想像中可怕,在整個當兵的過程中,最可怕的課程就是行軍吧
因為馬祖幾乎都是坡,所以在台灣的行軍是健走,在馬祖的行軍是登山!!
長達18公里的登山!!!!
另外當兵其實滿可以讓人沉下心來思考自己到底未來要幹嘛的。
至少我有認真思考了大概1個星期拉(因為環境會迫使腦袋關機XD)
總而言之,自己對於未來似乎沒有沒有那麼迷茫了
只是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投入的時間/金錢,感覺也很多(開始悔恨大學時期不努力...)
希望在軍中養成的規律作息,可以改善我的拖延症
也希望自己在離開軍營後,可以像在軍中一樣對於虛度光陰感到害怕而開始不斷的充實自己


另外有些人會問,阿去馬祖當兵,兵都在幹嘛?
答案是:睡覺!每天實算有11小時在睡覺(晚間21:00~6:20,中午12:00~14:00)
另外還有要出公差拉:公差的內容千奇百怪:從去港口搬整個島的冷凍食品,到搬沙包,挖土,去清點幾千件的衣服等等。真是充實。
意志不堅如我,差點就給他簽下去了呢XD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當兵當兵啦啦啦(任務時數紀錄)

不知不覺當兵3周了,來記錄一下吧。

從大學畢業後短短3個月,準備國考,國考前發Mail給謝老師應徵研究助理的工作,然後熟悉助理的工作,開始有點上手,經歷了許多波折以及被電的早晨與午後時光,3個月內事情急促的緊接著在一起,而這張突如其來的兵單,算是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可以好好的放空與抽離,然後好好思考的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可能是某種逃避心態XD),但總之再進到兵營之前,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先說當兵都再做什麼好了。
大概的行程是:
5:45起床-整理內務,
6:10集合,跳國軍操和做伏地挺身,
7:20吃早餐
8:00~11:50操課(共四堂)
12:00 吃午餐  
13:20 集合
13:30~16:00操課(共三堂)
16:00~17:30自由運動時間(通常會被抓去跑步)
17:40吃晚餐
19:00~21:00操課
21:20睡覺

恩.....在裡面其實每天都睡得很飽XD
而操課的內容則是有:刺槍術(槍很重/手很酸)、單兵戰鬥教練(滾草地/蟲很多)、戴防護面具、唱軍歌、躲長官、還有放空。
可是如果說放空是種活動的話,我大概從醒來腦袋就一直處於關機狀態吧XD。
總之大部分做的事情不太需要大腦,長官也會阻止你使用大腦
而這導致了我前兩個禮拜能力退化到十位數的加減都要花個5秒鐘以上才有辦法有答案。

但是當兵也是有它的好處的啦
首先比較顯著的是我瘦了4公斤,希望可以持續瘦下去XD
第二體力進步許多,精神也好了很多
第三是排便變得十分順暢
第四是認識了許多當地朋友,然後發現大家身上病痛很多XD

覺得值得一提是朋友的部分。
因為從小搬家搬來搬去的,而搬家到台南善化之後,我根本沒有同齡的朋友在善化
要找朋友的話都要去高雄岡山,但這次當兵,趁機認識了很多在地人,至少之後回家
就不用擔心太無聊了。

當兵的事情大概就這樣了。

而說說這"放空"的期間想了些什麼吧
最近看到身邊的同學開始投入臨床工作,大家貌似都有一些成就感/困境
就不禁開始想,我是不是太果決的限制了自己一定要走研究這條路
所以找了朋友聊聊,而朋友給我的回覆是:"吃碗內看碗外"、"依你的個性一定會覺得臨床很多製肘"等等之類的。
我就想對阿,我那個時候不想做臨床工作的原因是什麼,怎麼突然好像人家有了一點好處後,就都忘了呢(由此可見我的心智不太堅定),所以目前還是想要繼續往研究的路走下去啦XD

最後就是有關於思覺失調任務的部分。
目前已完成了150題題目情境的描述
但尚未開始寫情境的實際劇本。

預計進度:
1.持續將情境寫成拍攝鏡頭
2.參考COMTESS與思覺失調症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企劃書,有關於詢問專家意見部分。

時數紀錄:10/4~10/13     思考+紙本記錄:4小時
                    10/15~10/20   思考+紙本記錄:4小時    電子化:2小時
                    10/22~10/27   思考:3小時   電子化:1小時
共:14小時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第二次開會紀錄20181002

思覺失調症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
日期:2018/10/02
出席:謝老師、怡靜學姊、謝昀哲
紀錄:謝昀哲

討論一:
針對分類方法,分類一:OTPF的事件、分類二:感受、分類三:人物
針對分類一:可先將互動相關較高的整理出來(IADL),但用OTPF作為分類會讓看者覺得是個人的事而非社交情境,故可以再找看看有沒有其他分類。
結論一:找看看其他分類


討論二:情境設計先以社區個案為主來設計,而之後若有需要補充機構化的題目在行補充,而目前先針對設計好的題目做註解是屬於機構化題目或是社區的題目。
結論二:設計情境以社區個案為主


討論三:原先設計,將題目分為觀察題(界定問題、產生策略、預想後果)與行動題(產生策略、執行策略),原因是因為如放在一起設計,題目會過於冗長,且施測者會需要同時與受試者/影片對話,怕會造成錯亂。建議:將四個向度放在同一題,以時序來設計題目,時間冗長部分可先考慮我們著重的是表現,還是整個認知歷程,而受試者需與施測者/影片對話,試看看有沒有辦法透過題目設計來消弭掉。
結論三:四個向度設計放在同一題中,將預想後果放進去
設計以企畫書為主,先以全部的認知歷程當作評估的面向(可能太大,但先做試看看),但是最後的performance一定要評到

討論四:原先觀察題部分,界定問題向度的提問:主角意圖會讓題目變得沒有靈活動,建議不問,而影片設計只到問題形成就可以了,而題目會如何演變先不用考慮(目前先累計設計題目的經驗,哪種評分重要要等到施測後有分數才知道)
結論四:影片設計只到情境出現問題就可以了

討論五:產生策略的評分:主動解決問題、被動解決問題、逃避問題有量化分數上的差異嗎?
結論五:有,但目前可以先放著

討論六:反應時間應如何計算分數?可先具體化要評的內容是什麼,是從提示後到開始回答第一個字中間的時間,還是句子的長短,還是中間停頓的長短,要以秒數還是施測者主觀判斷呢?
結論六:先具體化,但秒數記法雖然客觀,但實際施測時可能會有難度。


之後進度:
1.      在想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事件分類
2.      繼續設計情境,而情境必須包含四個向度,而計分方式可以記錄後先放在一旁,主要是 情境的完整度要先出來,之後再想拍攝/運鏡等等。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文獻閱讀(未完成)


閱讀文獻()
1. The COSMIN checklist for assessing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tudies on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health statu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 international Delphi study
2. The COSMIN study reach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axonomy,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for health-relate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3. The COSMIN checklist for evaluating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tudies on measurement properties: A clarification of its content
搭配生理職能職能治療學第七章一同服用(大部分名詞解釋皆來自此)

背景:
在臨床環境/科學中,能否測量出健康的成果是十分重要的。
健康相關的測量工具應該需要具備信、效度。若非如此,測量結果則容易不準確甚至會有偏差,因此,為了評估測量特性(measurement properties)在研究上的方法品質,則需要一項好使用,且標準化的評估標準來達成。
為了上述目標,招集了專家使用Delphi study而發展出了COSMIN檢核表(COnsensus-based Standards for the selection of health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在這個會議中,專家們討論以下兩個議題:
1.這個檢核表內應該包含什麼樣的測量屬性
2.在研究設計/統計分析上需要評估什麼樣的測量特性

方法:
Delphi study
步驟一:詢問專家什麼樣的測量特性應放在檢核表中,包含名詞選用以及定義
以內部一致性為例:”‘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homogeneity’…等多種說法
步驟二:介紹每個選出來的測量特性,並分別詢問專家們對於其設計的看法
以內部一致性為例:
1.你同意以下的方法設計內部一致性嗎?
(1)One administration be available
(2)應檢查每個量表的單維度
(3)在每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應要分別計算
步驟三:提出了最常選擇的方法,包括以CTT/IRT為基礎的方法,並詢問專家們是否將此方法視為評估測量屬性的最佳方法。
在每一輪,我們都請專家針對問題做評分範圍由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5等第),在單一輪中,若有67%以上的專家給了同意/非常同意,則該項定案,但若低於,則會再議再提,但若終究無法有共識,則委員會會下最終決定。


結果:
COSMIN分成了三大要素:信度、效度、反應性、另外可解釋性也被放在了檢核表中,儘管可解釋性並非一個測量屬性,但仍十分重要
COSMIN總共分成了12項,其中前9項為測量屬性的標準,第10項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1112項為包含應用IRT方法的一般要求,以及類化結果的一般要求


Ainternal consistency
定義:項目間的相互關係
討論:1. reflective models formative models的內部一致性
      2.區別內部一致性與單向度
** reflective models:其中所有項目都是相同基礎結構。這些項目被稱為效應指標(effect indicators),預計項目間具有高度相關性和可互換性
**formative models:其中的項目一起形成一項結構,項目之間彼此不相關,因此不適用於內部一致性。
如果再單一項目改變時,全部的項目都跟著改變了,即為reflective models,如果沒有跟著改變,那就是formative model
若要可以解釋內部一致性的分數,則項目必須是單維度的。單維度可以用因素分析來測量,但不能用來測量內部一致性。
總之,單維度是明確解釋內部一致性統計的先決條件

Breliability
指評估工具重複評估一穩定特質時,可獲得相同結果的一致程度(level of agreement)、穩定性(stability, reproducibility)與隨機評估誤差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之大小。(第七章)
-再測信度:在不同時間點施測相同受試者的的一致程度
相關統計:連續量尺:ICC、非連續量尺:Cohen's KappaWeighted KappaSEMSRD
-施測者間信度:兩個施測者在同一時間點評估受試者的結果一致程度
相關統計:如再測信度
-內部一致性(第七章之分類)
相關統計:連續量尺:Cronbach's α、非連續量尺:Kuder-Richardson 23 statistic

Cmeasurement error


Dcontent validity
內容效度是指評估工具內容適當的程度,是否涵蓋其欲評估的特質及理論建構
表面效度是指評 估工具項目是否「明顯地」「無疑義地」包含欲評估的特質

EFG- construct validity
分數與假設一致的程度(EX:內部關係,與其他工具的分數的關係,或相關組之間的差異)。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指評估工具能評估到理論上的概念、結構或特質的程度(第七章)
---收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當欲評估之特質缺乏黃金標準的效標時,可以收斂效度驗證評估工具欲評估特質與理論上相關特質之關連程度
---發散效度(divergent validity):是驗證評估工具欲評估特質與「不」相關特質之關連程度

Econstruct validity-structural validity
---待補
Fconstruct validity-hypotheses testing
---待補
Gconstruct validity-cross-cultural validity
---待補

Hcriterion validity (concurrent validitypredictive validity)
充分反映黃金標準的程度
同時效度:判斷評估工具是否評估到與效標工具相同之建構
預測效度:判斷評估工具測癒後之能力


**區辨效度(第七章補)
指評估工具之評估結果可根據其背景理論模式區辨不同屬性個案之程度

Iresponsiveness
反應性 (responsiveness)是指評估工具可偵測個案本身或群體欲評估的目標特質些微變化之能力
**相關統計:效應值(effect size; ES)


Jinterpretability

IRT box

Generalizability box




完成COSMIN檢核表的四步驟
步驟一:確定在文章中評估哪些計量特性。
步驟二:確定文中使用的統計方法是CTT還是IRT(IRT的要填IRT)
步驟三:使用符合步驟一中的測量特性標準來填寫。
步驟四:填寫類化表(關於實驗結果)




資料查詢: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是一種結構化的決策支持技術,它的目的是在信息收集過程中,通過多位專家的獨立的反覆主觀判斷,獲得相對客觀的信息、意見和見解。(維基)
*CTT主要是將各試題得分加總之後的總分作為評量學生能力或是病人生活品質狀態的依據,因此在CTT中,單獨一題的分數不具有解釋的意義。(http://r97846001.blog.ntu.edu.tw/2010/01/23/%E5%8F%A4%E5%85%B8%E6%B8%AC%E9%A9%97%E7%90%86%E8%AB%96/)
古典測驗理論係以整份測驗分數(test scores)為主要思考依據的一種測驗理論
*IRT
試題反應理論則是以單一試題分數(item score)為主要思考依據的一種測驗理論。
試題反應理論建立在兩個基本概念上:(1)考生(或受試者)在某一試題上的表現情形,可由一個(或一組)因素來加以預測或解釋,該組因素即稱作「潛在特質」(latent traits)或「能力」(abilities)(在教育測驗中,該「能力」有時候是指精熟度、知識、技巧、態度,或其他特質名稱);(2)考生(或受試者)的作答表現情形與該組潛在特質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一條連續性遞增的數學函數來表示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798/
* SEM 代表個別評估結果之不穩定 程度或隨機評估誤差之大小。
* MDC 的意義代表臨床上單一個 案的前後兩次評估分數的改變值須超 MDC 值,才有 95%的信心水準宣 稱前後分數的改變量超過隨機評估誤 差。
* Cohen's Kappa
*Weighted Kappa
*Cronbach's α
*Kuder-Richardson 23 statistic



CAT終止條件注意事項

  CAT 終止條件設定:   共會有三種考量: 分別為: 1.       MRR :某個人的信度到達 N 後,即停止施測。 2.       LRI : 某個人 增加信度小於 N 3.       MRR or LRI   首先: CAT 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