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得與困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得與困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2019/02/22 定期討論

任務一:思覺失調的二階認知

Q1:已於2/20號寄信給台大精神部吳老師,但目前尚無回音,問後續如何處置?
A1:士捷學長:可以再等2~3天後,再發信看有沒有漏信。如仍無回音再做後續處理。

Q2:思覺失調的人口學資料蒐集
A2:Schizophrenia subtype 不須蒐集,因為DSM-5已無此分類
        Type of antipsychotics先不用蒐集,後續再看看情況。

任務二:思覺失調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

Q1:專家要怎麼找?學者或臨床?
A1:你要找專家問什麼問題?希望專家給什麼意見 ?將想法列清楚後,明日2/23再double check。

Q2:專家諮詢費怎麼算?
A2:自己先預估這個任務會花費多少時間,再估計錢。

Q3:情境的後續修整如何執行?
A3:自己想方法後,然後再告訴老師、學姊想要如何執行。
        目前想法有二:
         1.我先修訂表單內容(實際給專家看到的東西),以每天10題的形式給老師學姊修訂,回饋可以打在表單下方。(可能預計每天早上9:00傳檔案過去?)
         2.保持目前的大檔案,給老師學姊一段明確時間後,再由老師學姊給回饋。



個人問題:
Q1:覺得英文學習的很沒有效率,每天花了2小時以上可能還讀不到一個段落,更不用說換成中文了。
A1:首先要搞清楚方向,現階段應該以reading為主,而閱讀後是否有找人討論,討論字句是否了解。不必急於求成,語言的累積是很久的。



心得:
如果要克服莫名其妙的緊張感,就需要有實力跟成就,但都是要慢慢累積的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中文寫作問題(士捷學長回饋)

中文寫作問題

1.避免文件中,全形與半形字混用
2.表達內容需適當的作分段,且要分清楚主要句與次要句

如:
Before
 我是台大謝清麟老師的研究助理,謝昀哲,目前有一項研究案預計於3月初要去台大精神部收案” 思覺失調症同步二階層認知功能篩檢: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 這個計劃已經通過台大IRB的審查,但因為我沒有過去過台大精神部,故有些細節以及應注意的事項想向老師詢問。
After
 我是台大謝清麟老師的研究助理,謝昀哲。
目前我們有一項研究案(「思覺失調症同步二階層認知功能篩檢:電腦適性測驗之發展」),
預計於3月初要去台大精神部收案(本計畫已經通過台大IRB審查)。
關於收案內容與執行細節,希望徵詢您的意見。


 有研究案為重點,研究案的名稱是補充
要去收案為重點,通過IRB為補充
而最後一句感覺上像是再推拖責任,故可以整理字句(不須那麼多說明)

3.不要使用太限縮條件的句子,會讓人看起來像是在指派任務,盡量使用開放性的問句,也可以使語氣更為柔軟。

如:
Before
收案時間:
以不干擾個案的治療時間為準,但我不太清楚個案的活動時間,故這部分要麻煩老師協助。
收案地點:
因為過程中個案需要較安靜可以保持專注的環境,故想請問老師是否有小房間可以借用?
 個案來源:
這部分想要詢問老師,個案部分是由老師介紹我,我再去邀請個案參與研究,抑或是老師部分可以協助安排?
After
1.我們方便過去收案的時間(週間的哪幾天及時間)?
2.我們方便借用之評估環境(測驗大多需個案專注作答,故希望能有可以保持專注的環境)?
3.我們方便使用的個案招募方式?(可請老師協助轉介?或由我們向個案詢問?)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2019/2/11~2019/2/15任務進展與討論,與本週心得


一、任務進展相關說明:
任務一
思覺失調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
目前進度:
1.      設計完成施測流程,待討論
2.      專家名單已完成部分,仍需繼續尋找
3.      已設計初版的專家問卷,經與學姊討論後,目前須大量修改
預計進度:
1.      於下周一(2/25)號進行,施測流程的討論
待確認問題:
1.      預計找哪些專家,要詢問專家什麼事?專家的諮詢費?以及專家的討論形式?
2.      是否之後要約每週定期討論時間
3.      如何將情境修整完畢?
任務二
二階認知評估工具
目前進度:
1.      已於貞予、沛綺學姊練習施測
2.      已於榮總見習
3.      已發信給台大精神部吳老師,待回信
預計進度:
1.      2/26()上午於榮總實際施測3名個案
任務三
台大休閒滿意度量表
預計進度:
1.下週定期討論再詢問老師
個人任務
每日英文
目前進度:(2/11開始皆有按表操課Q)
目前仍保持每天讀一點英文的習慣,除了讀還有聽的部分
規劃如下:
週一
文獻閱讀
週二
英文補習(單字)
週三
複習週二的課程/研究方法考古
週四
文獻閱讀考古
週五
英文補習(文法)
週六
-
週日
英文A卷考古

二、任務心得與困難
().思覺失調症人際問題解決技巧心得與困難:
怡靜學姊對於我製作表單的回饋:
表單做起來感覺很怪的原因是因為我根本不確定我要問的對象是誰,以及我要問的問題是什麼。

首先你想要問的問題是什麼?到底是施測流程與指導語呢?還是情境與個案的日常生活符合程度?
(1).如果是施測流程:你找的專家名單,就需要是學者而不是臨床專家為主,因為我們會從臨床專家身上獲得的東西應該是經驗,而像問卷結構等等的問題,臨床專家可能幫不太上忙。但從學者身上得到的資訊會較多,故使用問卷的方式詢問,則會減少學者們可以給予的資訊量!所以如果要找學者的話,可能尋找幾位學長約個時間做口頭討論會是較合適的方案!
(2).如果是想要確定情境與個案情況符不符合:那就是要找臨床專家,畢竟臨床專家才是會最實際接觸到個案的人,他們也比較能夠有經驗回答情境的適切性相關的問題。
(3).而如果是想要問題目對於個案來說懂不懂,那就應該要問個案,而不是找專家。
(4.)且依我原本的設計方式,不同情境,都是問同一個問題,若此問題是設計錯的,那整份問卷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才去想這件事情應該如何做!

我目前的想法是:
對於我們來說,我認為情境是否符合個案的日常生活情境可能是比較需要專家確認的部分。施測流程應該與學姊以及老師討論過後就可以先確定下來,所以專家應該要找臨床專家為主。
而對於臨床專家,我就不應該問說:
界定問題:請問您認為這個情境中有人際問題存在嗎?
產生策略:請問您認為這個情境的人際問題可以用兩種以上的方式處理嗎?
預想後果:請問您認為這個情境的人際問題在不同的解決策略下可以產生出不同的結果嗎?且結果是可以比較優劣的
而是應該問說:
情境中人際問題的明確程度?
情境是不是符合個案的日常生活?

心得(學姊回饋)
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很像任務一來就趕快想把任務做完,然後再執行下一項,有點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人家告訴你往右轉,你就往右轉,結果到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這個特質對於研究是不好的,應該要知道自己目前做的事情的來龍去脈。而雖然思覺失調的計畫與工作社交計畫雷同,但也不完全一樣,並非只是照一個範本複製作法一次,所以每件事應該都要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然後不要心急,要討論確定目標後,再確認自己應該如何走。

()英文學習的部分:
上週經老師回饋,這週將文獻閱讀的行程放入了自己的每週計畫中,雖然只有每週一次的時間規劃,在閱讀文獻的時候面對到的困難是花大量的時間但進度卻很緩慢,像本週一那一篇Mood and the Formation of Attitudes,雖然它的introduction比較長,但是我花了3.5個小時才讀完,而且還沒有辦法組織它的introduction的概念,很多時間都花在字句的理解上。
像現在,我嘗試不看原文,記錄下的內容為以下:
在這方面的研究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就知道情緒與態度之間是有關連的,然後有些研究乾脆就將情緒定義為態度的一部份,但實際上情緒是如何影響態度是不清楚的,然後做了一些研究,發現信念與情緒有很大的關連,而信念又受到自我覺察的影響,而自我覺察受到了認知的影響。
十分的粗略,之間是如何影響的全都說不出來。其實還滿沮喪的,覺得自己能力真的很差,然後老師的討論又要到了,覺得很緊張。因為根本就不太了解字句背後想要表達的概念,又覺得拿看不懂的字句找老師解釋很不應該,應該是要自己要做的事情。
現在有幾個想法針對英文文獻的閱讀:
1.      嘗試找Model paper,如果都要花這麼多時間的話,不然找CP值高一點的文章
2.      先將文獻閱讀的時間壓低,多讀一點日常生活的文章,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

() 本週向士捷學長釐清了效度的概念
 效度:評估工具能不能測到想測的特質。
常見的效度可以分成內容效度、效標關連效度、建構效度、區辨效度。
而內容效度又可以分為表面效度與專家效度
表面效度的概念包含兩個面向:
1.      評估工具想測的特質是否符合它表面上想要測的內容。
2.      受試者的理解是否與評估者想要測的特質有落差
專家效度:
1.      由專家討論決定,評估工具所測的的特質是不是符合它設計時使用的理論架構

效標關連效度可以分為同時效度與預測效度
同時效度
1.      該評估工具所測的特質與有黃金效標的評估工具所測的相同特質的關連程度
預測效度
1.      評估工具所測量的特質能預測未來某種特質的能力(用已知推測未知)

建構效度可分為收斂效度與發散效度
收斂效度:評估工具想評估的特質跟其相關概念(但不同)效標的關連程度
發散效度:評估工具響評估特質與不相關特質的關連程度


區辨效度:評估工具能夠能區分兩組已知能力不同的族群。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2018/09/28討論

老師討論回饋重點:
1.學習態度尚可也努力
-------但努力錯重點
2.學習能力不足。

學習能力不足並不只單指在某一項能力不佳(如:溝通能力)
-----還有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問題
-----掌握自己的問題後,能不能面對問題
-----面對問題後,有什麼好的策略改善

而我目前經老師回饋/部分自己發現的學習能力問題如下:

1.溝通問題:太常在說枝微末節的問題,無法掌握問題核心。
                       導致別人的問話,無法掌握問題
                       導致與別人溝通,無法表達好自己的意思
2.專業能力不足:做事沒有組織架構,導致常常漏東漏西的,如同我做情境分類一樣。
3.積極度不足:1.對於自己正在執行的企劃不夠了解
                           2.任務被交代後,應該要主動訂任務的時限。
                           3.忘記更新Blog
4.批判能力不足: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討論時的問題,應主動闡述過程(包含遇到的困難)
如果老師詢問後才發現,就會是自己的問題。

溝通問題與專業能力不足改善方式:
1.宜用文字紀錄下來,在呈現前,先組織

積極度不足改善方式:
1.時間是自己的選擇
2.如果會忘記,有沒有好的方式(朋友)可以提醒你呢


雅綺學姊要離開。
我又被老師回饋說"學習能力"不足,所以我心理自然會擔心像學姊能力這麼好的人,都要離開了,那我能力這麼差,我又該怎麼辦呢?
老師:學姊要離開是因為志不在此,而學習能力不佳,就(如上所述)能不能抓到重點,抓到重點後能不能面對,面對後有沒有好的策略,沒有人經過努力練習後還不會進步的。
但是,我希望我是可以經過努力後進步的人吧!











體力+耐心+溝通技巧=完成IRB變更案 (2018/9/25~2018/9/27)


這段故事有點長,有興趣的人可以往下自行觀看,先說學到了什麼好了

*溝通能力:
****在溝通之前要對自己表達的內容(檔案)/及對方的程序十分了解不然容易被帶著走
我自身的問題:對於二階認知的企畫書內容不熟悉
****在溝通時,要知道哪些是核心問題(老師回復),說太多枝微末節對方反而容易抓到漏洞(士捷學長)
自身的問題:沒有掌握到此事件溝通上的癥結點
****在溝通時候,要心平氣和,要以理服人(老師、士捷學長、恭宏學長共同回饋)
......我一直都很冷靜阿XDDD,我對待IRB也很有禮貌XDD,最後他們感覺快要發脾氣還兩個人一起圍剿我的時候,我拿出了心理OT的溝通技巧同理+覆誦,還安撫他們的情緒(我心好累XD/腳也很酸XD)

*團隊:
原先在看到八大核心能力時,覺得團隊是離我很遠的一個詞,但這件事中,我就感受到了來自團隊的支持,不管是實務上還是心理上的。
**自己做事情真的思慮不會很周全,這要感謝老師一開始的提醒,且還跟我說:如果我真的在不行的話,他要親自出馬。就讓我有了心理支持。
**感謝恭宏學長的論點分析,以及各種情況的應對法
**感謝士捷學長的實戰練習

*時間管理:
這是這次事件中做的最不好的一項,將很多瑣碎的時間放在等待/焦慮上,導致自己做事上變的效率低落,還是要多練習,將自己的任務/情緒切開,才不會因情緒影響到工作。

*其實我最後也不太懂這件事情是怎麼解決的:
但就我推測,IRB比較在乎的應是個案的權益吧,所以才有ROUND6”你們會不會拿個案的資料作使用的釐清。而我們符合程序,又不會拿個案的資料做使用,所以後來就過了,但總之,事情落幕就好。


IRB變更攻防戰

前情提要:
台大二階認知由於施測題目難易度過高,需要增加人數調整,IRB的行政回復"希望我們檢附修改後的題目送審"

ROUND1  9/21()
我開始製作前後對照表時發現,新案通過時並未有附上"評估手冊",所以如果我製作"前後對照表"的話,IRB根本就沒有東西可以對照,於是我打過去詢問這件事該如何處理,IRB表示"如果沒有前版本,那就是用新增文件,就不用附上前後對照表了"
.....
(我心中吶喊:那我花了快1天製作的題目前後對照表的目的是.....)

**或許從一開始與IRB的認知就有落差**
問題出在於:我們一開始沒有評估手冊本就是合理的,但我沒搞清楚狀況

ROUND2  9/25()上午

完成準備文件後,需交給薛老師簽名,原先跟薛老師約9/25()9:00要簽IRB的變更案,於是時間到之後,發現薛老師不在。於是到12:00之間都在404與薛老師辦公室之間徘徊等薛老師,每40分鐘去看一次。導致自己做事情的時間被切的支離破碎。去了一槓IRB後,IRB說我文件沒備齊,於是又再次尋找薛老師大作戰...

*感謝沛綺:願意幫我開門看薛老師是否回來以及提醒我可以留紙條,就不用一直跑來跑去

*感謝宜彥:幫我看薛老師的課表,讓我大概有個底什麼時候等薛老師比較方便

*下次可以將這件事情更早的完成,就不用趕在時限要找老師簽名

*文件沒備齊是我個人的問題,下次需要更注意。

*白天要到舊院區:景福又長又悶、地表又熱又多車


ROUND3  9/25()下午

好不容易備完文件後,再次越過漫漫長路抵達IRB
IRB"所以你們到底是為什麼新增這兩份評估工具阿"
我:"因為施測後,需要再調整題目,所以需要增加施測人數"
IRB"所以說你們已經收案了,然後收案的內容是沒有經過IRB的審核的"
我:""(我當時就應該表達"IRB本來就不會審核到這份內容的,因為當時根本就還沒有題目")
IRB"那這兩份評估手冊一樣用新增,但是你們新收案的這20人要送試驗偏差"

*”試驗偏差聽起來很可怕,所以我立馬衝回去跟謝老師報告。
*歸咎於自己對這份企劃書不夠了解,所以才會一開始就被IRB帶著走。

ROUND4 9/25() (下午)
我匆忙地去找謝老師。
我:老師,IRB說要我們送試驗偏差
老師:你知道什麼是試驗偏差嗎?
我:...我不知道,我等等回去查
老師:我們這個研究一開始本來就沒有題目,要怎麼送審,而且我們根本還沒有進行到試驗的階段,而且如果說我們在發展題目時,每改一次就要送一次變更案,這樣不合理吧。
我:等等我回去查試驗偏差,然後在跟IRB溝通一次
-打電話給IRB-
IRB:重點就是,你們用在個案身上的東西,我們沒有審核過。
我:...(失敗)
-再次找了老師-
老師:你跟IRB說了什麼?
我:我說我們這個階段本來就在發展題目,所以一開始就不會有題目,也因為我們在發展,題目本就會一直變更,如此如此.....
老師:你應該直接問他們說,請問IRB覺得我們哪一個點符合試驗偏差的定義,請他們說明
我:恍然大悟。
老師:去找IRB的時候,那邊是個說理的地方,記得要沉住氣。明天東西準備好之後,走過去那邊在跟他們說明一次吧

*我在溝通的時候說了很多枝微末節的事情,而沒有掌握核心的點試驗偏差的定義,或許是從一開始就不成功的原因

ROUND5 9/26()(上午)
等待士捷學長出現,想請士捷學長跟我來一次攻防
我:向士捷學長說明始末。
士捷:麻煩給我計畫一開始的企畫書,以及試驗偏差的定義。(還好我有準備XD),然後這個計畫的學長姐有誰,記得告知他們有這件事情。
我:在團隊裡跟恭宏學長講了此事
以下為恭宏學長與士捷學長給的回饋,基本上大同小異
恭宏:我自己覺得關鍵不在於"試驗""非試驗",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按照/遵守IRB核可的內容/流程執行研究"所以在這點上,可以跟IRB的人強調/說明"我們完全按照核可的內容執行研究"
重點有幾項:
1. 我們要收二階的這個測驗是有經過IRB許可的,在同意書跟計畫書都有寫明,而且經IRB同意
2. 測驗內容因為送IRB的時候還沒發展,所以無法送審。但是我們有說明測驗內容會參考或使用部份Oxford Cognitive ScreenMoCA的題目,而這兩個測驗有送審,也經過IRB委員同意
3. IRB通過時沒有備註說明或要求我們在二階題目設計完後,要再重送題目審查或變更。
綜合上面說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執行/收案的內容都按照現在IRB審核通過的計畫書&同意書執行,而沒有出現"試驗偏差",以上是我的想法,可以試試看用這個角度再 "問問看" (而不是吵架,要吵交給老師去吵比較有分量),為什麼有"試驗偏差"
我:有了一切都有希望的感覺(於企劃書,於他們的規定我們都合理且有憑有據),然後又模擬了一下應對,出發。
...
我:如上述向IRB表達。
IRB:重點就是你們用在個案身上的東西,我們都要通過,雖然企畫書這樣寫我們會修改後在行施測,但是如果每一個案子企畫書都這樣寫那IRB是否就都不用送審了。
我:新案通過時,我們也有提到會使用這兩份評估工具的內容。
IRB:雖是如此但還是不一樣的東西,改一個字就算是不同版本
IRB:如果你們不想送試驗偏差的話,我們也有我們的應對方式,就看你們要主動送還是我們檢查出來,如果老師那邊堅持的話,也可以請他直接跟我們溝通,我們會向他說明清楚,那至於每修一次就要送一次這個情況,歡迎老師在試驗偏差的報告裡面向委員提出。
我:失敗......

ROUND6 9/26()下午
我:老師IRB他們的回覆依然要我們送試驗偏差
老師:好,那你幫我跟他們約個時間,跟他們說我會親自過去,希望他們主管也在場
我:向IRB約時間(表達老師想法)
IRB:我們我們主管約一下時間,你30分鐘後打來
30分鐘後
IRB:所以你們現在附上的這份評估手冊是已經定稿的嗎?
我:沒有,我們之後還會在繼續修改。因為這還是這個計畫的第一階段,題庫都還沒有確定。
IRB:那你們會使用受試者的資料拿來做使用嗎?或是說你們已經收案了嗎?

我:如果你們指的收案是接觸中風病人來做題目,那我們已經收案了。
IRB:他們有簽受試者同意書嗎?
我:有。請問使用資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會依照受試者答題的正確/錯誤的情況來依序刪減/增加題目。
IRB:我指的是,你們會拿受試者的資料來做分析嗎?
我:不,分析是第二階段做的事情,這個階段的個案資料並不會拿來做分析以及建立信效度。
IRB:那我明白了,我將變更案轉回去,你幫我補充說明在變更案之中。
我:那有關老師與你們約時間以及"試驗偏差"...
IRB:如果你們沒有要使用個案資料作分析,那就先不用報告試驗偏差了,先看這次變更案委員如何回復。但是要提醒你們,你們最終要開始施測的版本還是要送審IRB,才可以拿個案資料作分析。

CAT終止條件注意事項

  CAT 終止條件設定:   共會有三種考量: 分別為: 1.       MRR :某個人的信度到達 N 後,即停止施測。 2.       LRI : 某個人 增加信度小於 N 3.       MRR or LRI   首先: CAT 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