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個人寫作注意要點!


1. 主題句需於一句內完成,至多兩句。且概念要足夠明確,限縮。

EX:社會知覺為個體解讀社會資訊的能力;社會知覺定義為個體解讀社會資訊的能力

2. 在書寫概念重要性時,若帶入目標族群問題,可能導致失焦。解法為:可先敘述一般性的重要性,再另起段落書寫目標族群之問題

3. 書寫的內容並不一定需要有引用內容!相關標準取決在邏輯推理足不足夠明確/有說服力,若邏輯嚴謹即不需引用文獻佐證。

4. 結語句的書寫,需提到相關應用/概化;不可單單只有段落內容之重述。

5. 句子絕對不可過長!如過長代表自己概念不明確無法精準敘述!

6. 句子的主詞受詞,需明確,少用代名詞。(如思覺失調患者,後續可代稱為患者,但不要用"其")

7. 句子的動詞相當關鍵,當長句出現,應將動詞移至前方。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文獻評析之重點

章節重要性來說:

「方法」>「結果」>「討論」>「前言」

原因如下:

1.      「方法」最重要的原因為:

其所涉及的研究設計、樣本特性、評估結果,是研究報告中唯一不可變動的,且研究設計與樣本特性,就先天上決定了研究結果之可靠性以及可類推程度

2.      「方法」>「結果」之原因為:

雖說結果亦不太能變動,但產出結果的統計方法是可以調整的,端看研究者如何分析。

3.      「討論」與「前言」較不重要之原因為:

內容多涉及主觀,較不可靠,受研究者個人因素影響大。

4.      「討論」>「前言」之原因為:

「討論」的內容比起「前言」可提供更多資訊,雖多臆測,但重要程度個人認為大於「前言」

 

以各章節之評析重點:


「方法」樣本部分:

1.      收案樣本與研究目的是否相符,是否有足夠代表性?

2.      收案方法是否為隨機,若非,則代表性如何?(臨床研究幾乎不可能)

3.      樣本數大小是否足夠讓結果呈現穩定?

4.      流失率是否有交代?此數值可代表研究之可行性。

「方法」設計部分:

1.      通用部分:

評估工具所評估到的標的是否與研究目的相符?

概念是否誤用或是過度推論?

概念上有沒有可能有交互作用/相關bias

補:研究用評估工具可容許較不可靠之工具,因可以平均掉隨機測量誤差

2.      若為介入型:

是否盲化?是否有控制組?控制組是否與介入組均質?是否隨機?評估方式是否會影響到評估結果?是否追蹤?missing data如何處理?是否使用ITT?是否符合前言所闡述之概念?介入/評估概念是否有明確的操作型定義?是否確實量化兩組之相關數值?

3.      若為描述型:

相關性多高?是否足夠精確?研究者是否以放入足夠的相關概念?

4.      若為發展工具型:相關心理計量特性是否是最重要的幾項(ICC> Cronbach’s alpha、建構效度>發散/收斂效度);樣本能力是否平均分散?工具是否可呈現樣本能力差異?過去是否有相關工具?不可與療效驗證混用(需要假定一方能力是不變動的)

 

結果章節

1.      數據呈現是否有依據研究目的?

2.      注意raw data! 原始資料可提供推論統計所無法提供的資訊

3.      效果量之大小?

4.      結果是否明確/精確?

5.      統計方法是否可能有誤用的情況?

 

討論章節

1.      是否針對個別研究目的與統計結果進行彙整以及解釋?

2.      注意之時態與助動詞問題,代表研究是否有過度類化/進行彙整?

3.      注意語句之概念是否為研究結果(以研究為基礎之概念)?或是欲類化至一般概念/族群(例如收案:急性SZ,但類化至全部的精神疾病)

4.      研究者是結果解釋是否合理(但不易,因需要相關背景知識,但也不太重要)

 

前言章節

1.      研究假設是否清晰/具有方向性?

2.      是否提供重要概念之定義?

3.      是否明確提及過去研究之不明確處/不肯定處?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碩班記事_紀念我的第一次評析課報告1102(SFRT-2)

 任務內容:

待補(主要是想要先打心得)



心得:

自從大三之後,再也沒有這麼認真的做一份報告。

自覺這次報告的優點(給自己一些正能量)

1. 我覺得整體報告的結構滿清楚的,針對結果與對應的討論有彼此呼應

2. PPT的製作,雖然仍有一些PPT內容包含概念過多,但這是我第一次認真的去思考如何圖像化內容,以及如何呈現會讓自己報告的邏輯更順暢

自覺這次報告的缺點

1. 老師有一直提醒需要考慮報告的受眾,但我在解釋SC、SP以及SK的時候以為放入明確的文字敘述即可,但事實證明,對於受眾不熟的概念,儘管放入再清晰的定義,還是要再三地確認,以確認受眾有與自己同步

--改正:講完概念之後,應該不要急著往下講報告內容,須向報告者確認概念是否清楚;最好可以引用例子或問題來引導受眾一起釐清概念。

2. 整體太過緊張,眼神幾乎只專注再報告的PPT上,沒有與大家眼神接觸

3.當同學詢問問題時(同時、收斂、效標),我明明就了解概念,但是沒有好好的從top-down的角度去針對同學的問題解釋,導致有點越解釋越亂,還要勞動老師出馬釐清QQ

--改正:僅管會花一點時間,但要提醒自己好好的整理好思路後,再回答問題,不可在回答的途中又想到其他遺漏之概念,然後補充,此會導致聽者感到混亂

最後註記一下:

老師有提到SFRT-2的測量方式看似以SK為主,非SP,但其實我再準備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提醒自己必須對於自己閱讀到的內容保持懷疑以及找到相應的證據,才有可能發現核心的問題。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碩班第一個月,人生好像有點變化又好像沒有

首先先交代過去一個月投入時間的部分。(扣除午休等時間)

1.課程時間(含必修、統計、統計實習、英文、寫作課):40hr

2.收案時間(北護、中和):30hr

3.白天屬於自己的準備時間:42hr

4.平日晚上的準備時間:19hr(週一居多)

5.假日個人準備時間:26小時

總時數約:157小時。

哈哈,不知道這個數據到底是高估還是低估,但總之主觀感受是,總有事情要做,但是偶爾還是可以鬆泛一下。


為什麼說人生好像有點變化,但又好像沒有呢?

主要是因為從助理變成學生,除了課程以外,做的事情其實差不多(但有變少),另外有一個心態上的改變是任務從責任制變成義務制的感覺。所以時間管理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一件事情都非常地耗時。

在課程的部分,我還滿慶幸自己沒有應屆考上的,我在想如果我沒有當助理的經驗(包含有偷學一點研究相關概念/建立對碩班應該有的心態),我猜我現在應該會很不成熟的崩潰吧哈哈,但說不定別人的資質比較好。

但是總是覺得自己對自己的鞭策還不太夠,總是覺得可再多一點,但是卻不知道要設立什麼小目標讓自己達成。而且有同學已經在討論碩論了,這是這麼快就會出現的事情嗎!!?我以為等碩一下再來好好想就好了,太驚人了。

有時候覺得有點孤單,不是男女朋友那種,是覺得好像很多事只能自己完成,然後不太能跟其他人分享自己到底在幹嘛(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XD)。



目前最花心思準備的事情有:

1. 評析課

2. 英文課(跟lynn練習用英文彙報告,但是說得很破,每次看到lynn皺眉頭就覺得很可怕)

目前最花時間準備的事情有:

1. 收案(收案有好有壞,好是可以逃離lab,壞是時間變得不彈性,而且覺得有點無趣(因為已經做過很多次相同的測驗了)

2.統計課的作業(姚老師的作業好可怕)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崩潰碩班第一週,我忙得像陀螺

 

人人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天啊,碩士班也太忙了吧!!

原本的期待是,除了收案跟上課,我可以安安穩穩的坐在辦公室裡面念書。

結果!!每天都在跟庶務賽跑

 

上午

1.       理論課

1.       大三臨床實習約個案

1.       被叫去支援

2.       服務學習助教

1.       收案

2.       統計課

下午

1.       評析課

2.       收案

1.       英文課。

2.       服務學習助教

1.       寫作課

2.       服務學習助教

 

服務學習的事前行政作業真的是超級多!!

而且系館超級髒!!

我根本職治系衛生股長

而且

沒想到我第一週就遲交作業,正確來說是完全忘記這件事而且還是自己老闆的,超級荒唐。

 

囉嗦完這一個禮拜發生的事後,紀錄一下這週學到什麼。

 

<理論課>

1.      Phenomenon concept 的不同:Phenomenon是具體的,形象化的事物。而concept是抽象的,是集合名詞。多個Phenomenon集合成concept;多個concept的關係組合成throey

2.      理論分成static theory以及Dynamic theory

 

<評析課>

前言的相關要點

1.     前言是主觀的描述,包含了「背景的敘述」與「目的的敘述」,背景需要文獻回顧,除非是系統性回顧,否則前言的文獻回顧一定不可能完整,故挑選什麼文獻支持自己的研究即為一種主觀。

「過去我認為前言是客觀的敘述,因為他人的研究是客觀的,並沒有想到挑選也是一種主觀,因此有進一步釐清此段落之架構」

2.     前言只需講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講無關的問題

「過去很習慣只要文獻有提到的內容就會每個都記錄,而難以聚焦問題,這段紀錄提醒我要如何鎖定閱讀內容」

3.      同學Q:前言的部分,針對先前研究的不足,通常會提及反論嗎?

老師A:作者於「前言」對於昔日研究之彙整/評論有二種:1.很少研究/幾乎未知;2. 雖有研究(因各研究發現不一,或研究缺失等因素),故迄今仍無定論。

 

方法的相關要點

1.     方法是最客觀的段落,也是架構最明確的段落,但不易讀的原因是因為方法學需要大量相關的背景知識

結果的相關要點

1.      結果是客觀的段落

2.      結果需要注意個案的特質有沒有辦法概化,若樣本沒有代表性,則一定要保留結果的解釋。「過去我在結果很習慣只看工具的分數比較,且會直接忽略個案特質,過去的我認為不重要,但這部分提醒了我,臨床研究除了本身的研究以外,還要考慮可不可以更概化出去,也就是個案特質也是需要特別留意之處!

3.      結果的解讀必須開始注意標準差,開始留意樣本的異質性有多大

4.      結果必須與目的相呼應

5.      Q:有沒有相關的標準可以判斷「概化」一事呢?

老師A 關鍵指標有二:1.抽樣方法,上課提到臨床研究個案難以確認母體,也難以執行抽樣,所以概化的能力,皆因此欠缺代表性,至少打5折了。2.樣本數與樣本特質,樣本數若少於30(或50)基本上,至少打5折。若樣本數夠大,可先確認該研究之取樣與排除條件(這是最大可概化之範疇),再察看個案特質(通常比取樣與排除條件之範疇又更小),這也是最大可概化之範疇。

結論的相關要點

1.      結論是主觀的段落,原因:1.作者會選擇好的結果報告;2.結果太多難以呈現,所以作者必須挑選較重要的結果呈現。

2.      結論中除了敘述自己的研究結果以外,其於不論是否有相關文獻支持,皆須語帶保留,因為不論何種研究,臨床研究之結果通常代表性極差。

3.      同學Q:結論和討論的差別是?

老師A結論(conclusion)的內容主要有二:1. 彙整主要研究目的發現;2. 解釋其學術與臨床意義/價值(含概化),這常因研究限制,故語意保留。(沒有包含研究限制的敘述!!)

討論(discussion)內容主要有三:1. 彙整特定/個別研究發現;2. 解釋其可能原因或跟之前研究比較;3.小結並解釋其學術與臨床意義/價值(含概化),這常因研究限制,故語意保留。

 

<寫作課>

1.      前言需寫出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目的,而非只是概念的描述(不能只講what 還要說 how why

2.      結論不會寫出研究限制(結論要點有二1. 彙整主要研究目的發現;2. 解釋其學術與臨床意義/價值)

3.      樣本數與樣本代表性,是不同概念。

4.      小心,推論不要過快/跳躍

5.      Q:當在結論/前言下了一句肯定句後,需要引述文獻嗎?

A:如果立論/理由夠強烈就不用。

6.      一頁PPT只需闡述一至二種概念即可,且說明需與標題相呼應!

 

<統計課>

1.      系統抽樣(systematic sampling):又稱等距抽樣。作法上為有名冊,編號順序隨便排列,等數目差距的抽樣

2.      聚落抽樣(cluster sampling):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以小群體為抽樣單位,且可再配合其他抽樣方法

3.      分層隨機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抽樣比例需與母群一致。

4.      變項的分類與要使用何種統計方法有關,故統計方法分成了有母數分析(parametric statistics)以及無母數分析(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母數分析用以分析ratio / interval的數據,因為會產生分布,所以需要考慮參數

無母數分析用以分析 nominal / ordinal 的數據,不涉及母群,故不需考慮參數。

參數:標準差、平均數等等描述母體聚集/離散程度的字眼

CAT終止條件注意事項

  CAT 終止條件設定:   共會有三種考量: 分別為: 1.       MRR :某個人的信度到達 N 後,即停止施測。 2.       LRI : 某個人 增加信度小於 N 3.       MRR or LRI   首先: CAT 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