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c buffer
Episodic
buffer 此概念首先為Baddeley於2000年之工作記憶模型所提出,其功能為binding來自Visuospatial sketchpad、Phonological
loop的資訊,結合之資訊稱為episodic或是chunks並交予Central executive處理。;Episodic buffer被假設為短暫的儲存空間,但Episodic buffer僅有概念上的猜想,目前尚未有神經結構上的證據支持。
相關定義或概念如下:
1. 「一個有限容量的儲存系統,可短暫儲存多模式(multimodal code)之編碼,也可綁定來自附屬系統與長期記憶的資訊,並以單一的情節作呈現」(Baddeley, 2000)
2. 「是一個能夠去連結multimodel information成為單一物件(objects)、概念(concept)以及情節(episodes)的能力」(Allen and Hitch, 2010)
依據Baddeley模型,Binding有三種形式分別為單獨處理視覺資訊、語音訊息的single modal binding;以及整合式空間語音資訊的 Cross modal binding。
另也有人依據任務需要注意力的多寡,將Binding分成active binding以及passive binding。
分別為
1. Kofler 2018 之Episodic buffer tasks測驗方法(其為參考Rapport et al. (2008)年之single modality task)
2.Tudesco 2010之Visuospatial Maintenance Task
其餘Cross modal binding
之刺激物與刺激形式皆不甚相同,相關說明可參考Nobre於2013整理之文獻” Tasks for assessment of the episodic buffer: a
systematic review”
以下進行三測驗之比較
|
二階認知測驗 |
Episodic buffer task (Kofler, 2018) |
Visuospatial Maintenance Task (Tudesco, 2010) |
示意圖 |
|
|
(示意圖) |
相關驗證 |
正確率0.86~0.12;與MocA相關係數= 0.5; 可區分以MocA 26分為切截之個案表現 |
1.
可區分ADHD與非ADHD (Cohen’s ds = 0.69) 2.
未有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
Cronbach’s α=.80 (Schweizer, 2013) |
刺激持續時間 |
圓圈1s 語音時長依圓圈之順序,但未固定。 |
圓圈 800ms,空白200ms;總和1s |
3秒 |
作答方式 |
依數字由小到大,排列出現之圓圈 |
同左,但第2~n-1個中,隨機出現字母,當作終結 故比左方應多了排序的能力 |
數字先隨機出現,???隨機出現,問受試者???為何種數字 |
刺激物 |
圓圈依電腦像素而定 |
方框3cm、圓圈2.5cm |
方框4.5cm |
刺激物個數 |
3~6 |
3~6 |
至受試者連續答錯三題 |
引用自 |
Kofler, 2018 |
整合 Rapport, 2008之測驗設計,但為新創 |
修改至Salthouse et al.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