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報告問題與心得紀要
自認為做的好的地方:
1.
時間有在掌控之內,雖然很壓線。
2.
有注意到情緒的部分,盡量讓自己的聲音平穩不亂笑
自認為做的不好的地方:
1.
前言在講解的時候,邏輯推演還是不夠清楚,報告中有點被投影片內容拉著跑,下次的報告應該要特別練習每張投影片轉換時的邏輯轉折。
2.
對於工具的背景/工具的資料不夠熟悉,例如FM的原始發展背景。
3.
對於不同的算則了解表淺,所以不了解分數的意義。
還需要學習的:
1.
比較難去快速地捕捉同學的問題核心。即便了解同學的問題,也難以從top-down的方法去回答。
問題紀錄
問題一:FM除了評估動作以外還有評估其他面向的版本,包含動作平衡感覺,如果簡版把題目抽出來,會不會有不同向度混和的問題,例如平衡與動作混合在一起?
答:FM的確有不同的分量表,但這邊只使用了評估動作功能的分量表。
延伸:
1.
FM共有三分量表:
分別為:動作功能分量表、感覺分量表、關節活動度分量表
2.
FM動作功能分量表測驗目的是什麼?
評估中風患者的動作功能,動作功能包含以下概念:synergy pattern、肌力、動作協調、速度。
老師討論:基本上FM沒有包含到其他向度;另外挑題基本上符合Rasch的單向度。若以計量與總分來看,其實不太在乎其背後題目的概念,但分數都有其背後的心理計量特性意義。
我的延伸問題:
1.
要怎麼看待reflex-activity以及Coordination/speed部分的題目?
2.
錄音檔27’50(劑量是什麼意思?)
問題二:題目工具有樣本依賴性,是指這三項工具過去背後的研究族群都不太一樣嗎?如果研究對象都是中風病人還是不能互相比較嗎?
答: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回答
1.
樣本依賴性是指必須在同一個樣本上比較才有意義,另因為不同的研究其收到的樣本其實也不一樣,所以即便都是應用於中風患者,其仍是是不太能比較,。
老師討論:其實不只心理計量特性有樣本依賴性,療性驗證也有。
*其實三個版本都是同一筆資料,其實可以直接做比較,所以重點不是在樣本依賴性。
*本研究的價值想要的是三版本是否可以「單獨使用」
問題三:何謂短版比較有臨床意義?
答:因為有專家的意見。但文獻上並沒有特別多加描述
問題四:MDC如何計算得來?
答:用ICC與SEM推算而來。
問題五:如果分數超過MDC就可以說,具有臨床意義的改變嗎?
答:如果個案的改變超過MDC,可以說有統計上的顯著改變,因為計算方式就是p值的另一種看法;另外也可以說個案有真實改變,因為差值已經超過了隨機測量誤差;但這與臨床意義仍有一段距離(因是要個案自己感覺到)
老師補充:
臨床意義的意義為何,我們通常會使用MID/MCID的指標,如果是這個概念,的話會有三種判斷方法:治療師判斷、患者自行判斷、外在效標。
MDC單純只是隨機測量誤差。
例:自己覺得有進步,但考卷出太爛,呈現不出來。
同學延伸問題:MDC/MCID/MID要引用哪個數值較佳?
老師補充:要看是團體層級還是個體層級,如果是MCID/MID都是團體的平均值(可以用平均值來用在各個個案身上),個體層級可以直接問個案/治療師自己做判斷。
我的延伸問題:
1.
團體層級的概念與個體層級的概念我還是搞不太清楚
問題六:納入條件的部分,只要是中風病人就全部納入嗎?還有天花板/地板效應與反應性要怎麼去釐清,如果個案前測後側都很高/低,要怎麼去處理這個問題?
答1:納入只會挑大腦中風的個案,因為其他部位受損可能會有其他的問題
答2:天花板/地板效應與反應性是分開看
老師補充:反應性的驗證要挑有變化的個案,亞急性的個案初期比較可能有floor,後期比較有celling。
我的延伸問題:
1.
要怎麼去控制中上的個案,如:做一周後動作就滿分了,但我是第二周才施測,這樣會低估工具的反應性;但是挑選個案會不會有只想呈現好的的問題?
問題七:為什麼要排除掉coordination的問題?
答:因為我想要找純動作損傷的個案
老師補充:這個排除,對我的研究其實沒有差別,因為重點是要比較三個工具哪個比較好,因為個案的表現會要好一起好。
我的延伸問題:
1.
對於收案標準,要在嚴謹與類推之間做平衡,我覺得我的研究是小型的,所以本來類推性就不大,但還是盡量抓同質一點的個案種類。
問題八:FM原始的收案族群為何?
答:我再去查。
資料:原始文獻是出血性/阻塞型都有收案
老師補充:都可以適用。
問題九:會想要去控制每個stage的個案都收到嗎?
答:我一開始沒有想說要去控制個案特性,因為對於不同版本來說,個案的能力都一樣,並不會造成什麼信效度上的差異。
老師補充:基本上還是要考慮嚴重度,因為比較輕微的比較有反應性,有可能會有取樣偏頗的的問題。所以將個案的能力分組還是有必要的。
問題十:第一次與第三次的順序相同有什麼原因嗎?
答:第一次隨機是為了避免疲勞/練習效應;第三次是為了可以讓兩次影響的效果一致(可以被扣除掉)
問題十一:練習效應與再測信度之間會有關連嗎?
答:再測信度的驗證前提是個案不會改變的,所以應該不會有練習效應;練習效應的檢驗是要看假設是否屬實。
延伸問題:如果真的有練習效應,要怎麼去排除?
老師補充:跟統計方法有關係,如果用ICC會有影響,用person則不會,因為ICC會把趨勢與差異一起看,所以可能什麼都看不到,所以有些人不建議看ICC。另外動作的工具比較少在看練習效應
如果真的要看,要先計量出來,因為這個兩次對於練習效應的驗證其實不夠,應該要做到三/四次,讓他的進步量達到極限。
報告的其他的問題:
1.
要補充排除標準。
2.
對於算則不熟,所以不知曉分數如何產出
3.
臨床要的是總分而已。只能應用在需要總分的時候,在臨床總分可以用在那些時機?
4.
不清楚原版FM的適用對象
5.
未報告收案樣本數
6.
短版其實不care臨床意義
7.
CAT可能會使資訊不夠完整。
It's good! Impresse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