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上午
|
1. 台大精神邀請個案(發同意書給上午日間個案)共5人
2. 準備二階認知施測內容
|
1. 台大精神收案-人際問題解決技巧-2人
|
1. 台大精神收案-人際問題解決技巧-2人
|
1. 行政審查回復
AI for DD IRB
|
1. 整理工作進度
2. 定期討論
3. 整理本周收案資料
|
下午
|
1. 護理之家收案
二階認知4人
|
1. 台大精神邀請個案(發同意書給下午日間個案)共5人
|
1. 護理之家收案
二階認知3人
|
1. 行政審查回復
AI for DD IRB
2. 文獻閱讀:整理
Trustworthiness social judgment task相關文獻
|
1. 預計整理
台大-思覺失調二階認知收案資料(期中審查)
八里-思覺失調二階認知收案資料(實地稽核)
|
研究任務經歷相關:
討論一:收案概況:
目前週一~週三皆進行收案:
主要於「台大精神」收-人際問題;「護理之家」收-二階認知。
討論二:人際問題解決技巧
1. 想要找一位助理跟我看個案的錄影檔討論評分
做什麼任務,具體要做多久,確認後再跟老師確認
研究能力養成相關:
整理評估工具「Trustworthiness task」(social perception)
參考文獻:
1. The human amygdala in social judgment (1998)
2. Comparison of soci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schizophrenia
and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more convergence than divergence (2010)
作法:此評估工具為評分,受試者看到「人臉」時,對這張臉的「信任度」、「可近性」
評估方式:請受試者看100張人臉,以-3~+3評分
「信任度」:假想你要把人生中的時間與錢都交付給對方,你有多願意?
「可近性」:假想你在路上遇到這個陌生人,你覺得你有多大的意願找他講話?
發展過程:
起初發展以杏仁核(Amygdala)受損之個案為標的
文獻內容:
摘要:杏仁核(Amygdala)與情緒及社會行為有關,特別是恐懼與攻擊性。但杏仁核在人類社會行為中的扮演的角色仍然不明,因此研究假設「杏仁核是人類根據面部外觀進行判斷的重要基礎。」
方法:研究請「三位雙側杏仁核損傷的個案(A、B、C)」、「七位單側杏仁核損傷的個案」以及「10位大腦損傷但未傷到杏仁核組」以及「46位正常對照組」。以尊重的方式判斷陌生人面孔之「可接近性」以及「可信賴度」的差異
註:「可接近性」以及「可信賴度」為社交活動中的重要屬性
選擇「可接近性」與「可信賴度」作為評分的理由有三:
1. 是社會判斷的明確衡量的標準
2. 容易理解
3. 比起「好/很棒」,使用「特定屬性」的詞語所得到的變異量較小
先以「健康組」針對題庫做-3~+3的評分,後與「受損組」比較其作答之差異。
發現:
1.「雙測受損組」,判斷陌生臉孔「可接近性」以及「可信賴度」的得分,皆比對照組高
-這代表,「雙測受損組」比「健康組」更難分辨陌生臉孔的「可接近性」以及「可信賴度」
2.在負向臉孔部分
(1).「雙側受損組」對的評分比起「正常對照組/腦傷組」更為正向(使用Mann–Whitney U-tests,Bonferroni corrected)
-這代表,在「雙測受損組」會將一般人認為「不能信任」與「不好接近」的臉,視為好接近/信賴的
(2).「單側受損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則無差異
3.在正向臉孔部分
(1)「四組」的評分皆相似
註:「雙側受損組」皆有正常的能力去識別臉孔,並沒有視知覺的損傷
「雙側受損組」顯示出兩種效應
1. 「雙側受損組」對所有面孔的評分都比對照組高;而在負面的面孔評分時表現出與「健康組」最大的差異
→這表示「雙側受損組」中存在著整體性的偏差
2. 為了確定著兩個效果的獨立性,研究請受試者A、B進行強制選擇任務,請受試者以一個平均值的面孔與其餘99張面孔進行比較其「可近性」
結果發現受試者1與2,在比較負向面孔時,做出了更多錯誤的選擇(比起比較正向的面孔)
因為他們認為負向臉孔是可以信任的
結論:杏仁核損傷的個案不能以「刺激困難解釋」
3. 而研究者請受試者3進行強制選擇任務,最為比較的基準面由1面變為5面,受試者3在比較負性的面孔時,做出了更多的負向錯誤選擇
間接佐證了(1)
但,當加入文字敘述時,「雙側受損組」的表現與健康組幾乎相同,故杏仁核似乎可以讓受試者根據先前的社交經驗以相關的刻板印象信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