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比較不同版本FM之於中風病人之心理計量特性 (CAT-FM;12-items-FM;AI-FM)
研究設計共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信效度與分數特性驗證比較
收案標準:
以慢性期中風病人為主
納入標準:
1.
診斷為大腦出血型/阻塞型中風個案
2.
最近一次中風後 ≥ 6個月 (可接受多次中風個案)
3.
年紀≥20歲
4.
有意願且可以理解指令配合者
5.
認知功能低落,但家屬同意者
6.
願意接受錄影者
排除標準:
1.
其他腦區受損(小腦、腦幹)- 尚須確認
*若個案之患側包含雙側。則以較嚴重之患側進行測量-尚須確認
第一部分:研究設計:
|
測驗次數 |
測驗內容 |
|||||||||||||
第一階段 |
第一次測驗 (A施測者) |
|
|||||||||||||
間隔一週 |
|||||||||||||||
第二次測驗 (B施測者) |
|
||||||||||||||
第二階段 |
間隔一週 |
||||||||||||||
第三次測驗 (A施測者) |
|
*設計之相關考量點
1.
需要每個短版都實際作答,非模擬分析
2.
第一次與第二次不同施測者是為了減少施測者之記憶效應
3.
第一、二、三次測驗排列不隨機之原因是會導致間隔時間複雜(可能需要排列到4週)
4.
第一次為短版的原因是,三個短版都會有最純(第一次)的測驗表現
5.
第一次與第三次同一個施測者的原因是,減少不穩定因素(為了再測信度);如果第二次測驗與第三次測驗同一個施測者的話,就會增加施測者對同一個題目有預期心理。
6. 第一次測驗與第三次測驗之短版順序需相同,因為若一致,題目之間若有交互作用,效應才會相同,而此效應相同可能會被3短版隨機平均掉
*第一部分統計方式:
1. 「版本-1」與「版本-2」的分數可以用以計算再測信度、SEM、MDC
2. 「版本-1」與「版本-2」的分數平均,可以與 O-FM 跑 同時效度 – 尚須確認
3. 計算不同版本的分數的天花板與地板效應
第二部分:反應性驗證
收案標準:
以亞急性期中風病人為主
納入標準:
1.
診斷為大腦出血型/阻塞型中風個案
2.
第一次中風且中風後 < 1個月
3.
年紀≥20歲
4.
有意願且可以理解指令配合者
5.
願意接受錄影者
6.
認知功能低落,但家屬同意者
排除標準:
1.
其他腦區受損(小腦、腦幹)- 尚須確認
*若個案之患側包含雙側。則以較嚴重之患側進行測量-尚須確認
第二部分:研究設計
|
測驗次數 |
測驗內容 |
|||||||||||||
第一階段 |
第一次測驗 (A施測者) |
|
|||||||||||||
|
入、出院時 |
||||||||||||||
第二階段 |
第二次測驗 (A施測者) |
|
第二部分:統計方式
1. 團體層級反應性:
甲、「短版-1」與「短版-2」的分數驗證Effect size
乙、用t-test 看前後測是否有差異
2. 個體層級反應性:
甲、超過MDC的比例
其他:確認MID之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