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論目的:
比較3短版Fugl - Meyer assessment (AI-FM、CAT-FM、12-FM)之心理計量特性
*32-FM 就不進去比較了,因為不是短版,驗證之後打不過原本也打不過短版
討論前版本: 信度:分數穩定性 再測信度:越高越好 評估誤差:評估標準誤(SEM)、最小可偵測之變化值(MDC) 效度: 同時效度:STREAM (Motor) 預測效度:BI、FAI (ADL+IADL) 收斂效度:PASS 反應性: 還沒想 |
.
討論: 1.
三項效度都不需驗證,原因如下: FM本身就是黃金效標,無需使用其他工具進行比較,三短版與原版FM進行比較即可。 *心理計量之設計,需多想一層,這個數值可以多告訴我們什麼,而非一股腦全部都驗證 2.
若以慢性病人進行再測信度驗證,我們已經假設病人的能力不會變,但為什麼還要間隔14天呢?隔天馬上再測結果不是差不多嗎? A:間隔之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個案與施測者之記憶效應與練習效應 如:個案昨天可以shoulder flexion 90度,但今天突然無法了。可能會造成以下情況: 1.
干擾施測者的分數紀錄,因施測者可能對其能力有期待 2.
個案的表現亦會受干擾,我明明可以為什麼今天不行 3. 慢性之個案收案標準:單側/雙側;單次中風/多次中風? 在慢性個案部分,無需太過擔心此項,只需統一標準即可。 如:個案雖左腦中風,但雙側皆受損→固定標準只做右患側;或都做最嚴重之患側。 在反應性個案部分,則需小心,儘量要純化個案特質。另如果個案多次中風,可能也是慢性的一種形式,不適合用以驗證反應性。 *反應性先以住院前後做驗證即可。 4. 設計時間節省之問題。 或許原版FM可以不用做再測驗證,畢竟原本的FM的心理計量特性已經驗證到爛掉了。而要跑同時效度時,短版測驗只需統一使用數值標準即可(都用前測/後測/平均) 5. 研究設計: 1. 或許可以完全隨機(7種測驗) 2. 後續須考量,再測時順序是否與前側一致?優缺點有哪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