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的人際問題解決技巧第五次會議紀錄
日期:2019/3/4
出席:謝老師、怡靜學姊、謝昀哲
紀錄:謝昀哲
討論一:四個向度的獨立與否?
目前決定四向度皆獨立:在進到下一向度前,將前一向度的「資訊」提供給個案
在「產生策略」向度:只看策略數量,而不管有效性。
在「執行策略」向度:如果個案可以在預想後果選擇策略,即用個案的策略;而若無法也無妨給個案一個策略去執行,單純看個案的社交技巧能力如何。
「資訊」部分:不一定都要給個案好的策略/後果;提供壞的策略也可以。讓個案自行判斷,我們
提供的「資訊」可不可以用。
而四向度獨立造成的新問題為:
我們還是期待個案在「題目」中可以回答出比較「社會化/客觀較好/有效又有品質」的答案,但若依現在的評分方式沒有辦法評估出「社會化/客觀較好/有效又有品質」的答案。
如:個案遇到同事很吵的情境,可以揍同事一拳,也可以自己更大聲的講話;目前的評估可讓個案在「產生策略」、「預想後果」都得到滿分,但是我們評估其實有隱含了希望個案答出「社會化/客觀」的作法。
故目前希望可以多出一個向度的評分來評估「作法是否社會化/有效又有品質」
-暫定要用SPSI-R的計分方式(需review)
-或是我們自己定義好「好的/客觀」以便評分
討論二:目前施測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中得到的分數有沒有辦法比較,以及施測題數的衡量要如何決定。
交給學姊思考。
討論三:「產生策略」向度的指導語「可以產出有效解決人際問題的策略」更改為「您可以說出2個解決此人際問題的策略嗎?」
原因1:不論是前一版本的「合理」或是此版本的「有效」皆隱含了「預想後果」的成分存在,故兩種皆須刪除。
原因2:「2個」策略的限制原因為:
2-1.如果要求策略越多越好,恐怕個案會無限上綱,而「預想後果」只要至少2個策略即可
2-2.如果個案想不到策略則在指導語中加上「你有想到其他/更好的策略嗎?」來拓展個案想法,刪除「更好」的原因也是因為更好一詞隱含了預想後果。
2-3.不要限時的原因是:這不是什麼認知測驗,有時間限制反而會造成答題品質下降。
討論四:每個向度有需要加「提示」嗎?
目前四個向度的「提示」設計都先拿掉。
在「界定問題」在看一次影片,只是重申題目一次,並沒有給到提示,但此做法可以保留。
在其餘三向度的「提示指導語」皆先刪除:一使評分可以較簡單,二是「提示」並未起到提示的效果,到底需不需要提示可以等第一次個案測完之後,看需要給提示的比例如何再決定。且目前若提示要給的具體(透漏部分答案),則必須很特定,故目前先不用設計。
討論五:「預想後果」原先區分為3子項,目前先合併
原因:1.能夠依策略想到後果2.知道兩兩後果的好壞3.比較後果的好壞
2與其他兩項不甚好區分,可以再施測流程中合併指導語,評分部分再另外設計不同的分項。
討論六:「新」評分向度-
解決問題策略「品質/社會化」或「態度/傾向」(名稱未定)
延續討論一,新向度的考慮是因為,如果我們在原先的四向度中若要加入該作法「是否社會化」會造成我們再原先四向度中的評分不易分隔,但我們的測驗又希望這評估工具可以測到個案的performance,所以目前原先的四向度視作為解決問題技巧「bottom-up」的能力,故就不用在「bottom-up」的評估向度中考慮過多performance的影響,而performance的部分則另外給一項「獨立」評分。
如此做法可以讓治療師在評估個案的「產生策略」、「預想後果」可以更專注的評估「邏輯性」較不吃治療師的主觀判斷。
討論七:「執行策略」可以跟「預想後果」完全分開
「執行策略」原先的作法為跟「預想後果3-3」連在一起,因為必須選擇一項策略並實際執行。
但目前「預想後果3-1/3-2/3-3」部分要合併施測,另外新的做法我們只需要單純看他的社交技巧如何,而不需要考慮策略是否是由預想後果來的,但我們還是會基於個案在預想後果後所選擇的策略請個案執行,若個案在預想後果中無法選擇,則會請個案從他提出的策略或我們提供的策略中選擇一項執行
即「執行策略」與其他單獨分向度施測方式相同
後續進度:
1. 修改新的施測流程:刪除提示、更改指導語、合併向度。
2. 週三前產出前五個情境給老師、學姊修改
3. 查詢SPSI-R的計分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